Chaoli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Intimate Relationships, Rowland Miller, 9th Edition

亲密关系的构成

建议:

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相比于其他关系的独特之处:

人类具有归属的需要。

在亲密关系中,人类追求感情、温暖、理解。

亲密关系存在阴暗面,一些负面的后果会影响我们的健康。那么为何要承担这种风险?因为我们是社会性动物,亲密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文化的影响

在当代的美国,相比于过去:

婚前同居可能提高离婚概率:可能是因为选择同居的人相比结婚的人有更多选择,信任和忠于对方的程度更低。婚前同居会损害对于婚姻的积极态度,导致更不可能结婚。

越工业化和富裕的社会,对于单身、离婚的容忍度越高。

男多女少(如中国)的社会更加传统,女性多的社会更宽容。

如今社会对于个人主义比以往更推崇,因此我们也从亲密关系中期待更多个人满足。

没有人喜欢因为别人看手机而冷落自己。甚至仅仅把手机放在桌上,也会降低聊天质量。建议一起约饭时,“把手机留在车里”。

经历的影响

人的早期社交经历会影响后续人际关系(依恋类型),以及在亲密关系中是否有安全感。

影响依恋类型的因素:

四种依恋类型:

两个维度:

有预期(而非意外)怀孕的母亲更可能有安全型孩子;安全型(以及更体贴、积极反应的)母亲更可能有安全型孩子,非安全型同理;不仅是幼儿,家长对青春期孩子的依恋类型也有影响。

童年的影响很大,但不能起到决定作用,因为成年后的人生经历能够继续塑造、改变依恋类型。希望变得更不焦虑、更不回避的人通常可以成功。

个体差异的影响

男女差异存在,但很微小。同性别内部的差异往往更大。

两大特质:

传统(符合刻板印象)的男人和女人对彼此的好感更低。总体来说,“大男子”和“小女子”的婚姻幸福度更低(相比更中性(Androgynous)的人群)。

社会对男性的性别期望更严格:人们更担忧男孩子太女性化。

大五人格中:

无私的人相比自私的人,倾向于孩子更多、收入更高。

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变得更尽责、宜人、情绪稳定。然而,人格对关系的影响比反向的影响更大,因此一个人相比同龄人表现出的人格特质倾向于保持不变:20 岁时表现的特质很可能 50 年后仍成立。

自尊评判了个人的社交关系质量:别人喜欢自己,则自尊提升;别人排斥自己,则自尊降低。如果别人不喜欢自己,自己也很难喜欢自己。存在一些不公现象:很多友好、讨人喜欢的人由于别人的不公正对待而陷入低自尊。

人类天性的影响

进化实际上不是关于活着/死了,是关于繁殖:是否有后代,有多少后代。

父子关系不确定性(Paternity Uncertainty):相比女性,男性更不能确定某个孩子是不是他的,导致男性更容易担忧伴侣不忠。

女性选择长期伴侣时更看重经济、地位,男性更看重年轻、外貌。

互动的影响

两人长期形成的交互模式可以突出某一段亲密关系与其他关系的不同。

吸引力

吸引力的影响因素:

物理距离

喜欢物理距离更近的人

颜值

外貌协会

互惠

喜欢喜欢我们的人

相似

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

不相似的人是否相吸?不。一些因素造成了这一错觉:

人们不喜欢性格相反的人,甚至支配欲强的人也更喜欢坚定自信的人,而不是卑微的人。

在世界范围内,大家都希望伴侣:

女性选择长期伴侣时,相比外貌更看重人格(温暖、地位、资源……),男性则相反。

社交认知

社交认知: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的亲密关系。

建议:

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的影响十分深远,甚至会持续几个月(即使第一印象是错误的)。

形成对某人第一印象只需要大约 33 毫秒。第一印象部分来自于我们过去对某一群体(男女性、年轻、年长……)产生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大多是错误的,但很难避免,常常在我们自己未意识到的情况下影响我们的判断。

第一印象的来源:

证实偏差:为了验证第一印象,我们会寻找能证实而非证伪的证据。这导致我们不仅常常得到错误的第一印象,而且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

当局者迷:在亲密关系中,玫瑰色滤镜可能导致忽视一些影响关系的不利因素。在实验中,请某情侣的亲友预估两人关系的前景,准确度:女方的朋友 > 双方室友 > 双方父母 > 双方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实际上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会产生某一想法。实验:参与者用一杯热咖啡暖了手,这时对陌生人的印象更好;参与者坐在一张摇晃的椅子上,这时其对安全感、可靠度的需求会上升。因此,第一印象的形成很多时候会受到无关因素的影响。

感知的力量

我们倾向于对伴侣理想化看待(放大优点,对缺点宽容),这有益于亲密关系的建设。

归因过程

归因:我们认为伴侣“为何做某事”。

伴侣犯错误时,可以归结为内部因素(人格、能力……“人不行”)或是外部因素(面临的情况)。

行为者/观察者效应:针对自己的行为+别人的类似行为,人们倾向于给出不同解释。

自我服务偏差:人们喜欢把发生的好事归给自己,而把坏事归于外部因素

快乐的伴侣之间会把彼此的积极行为归于可控的、长期的内部因素,把彼此的过失归于不可控、偶发的外部因素。不快乐的伴侣则相反,倾向于放大对方的过失、把负面行为视为故意、把积极行为视为偶然,导致双方不管做什么行为都不会开心。这种悲观的思维方式与非安全型的依恋类型有关。

记忆

记忆重构:记忆不能准确地反映过去的事。随着我们接触新的信息,会对记忆进行一定的改动。

关系观念

一些有害的观念(1982 年的研究):

期望

自证预言:人们对某事产生期望,这种期望影响人的行为,导致其真的发生(如:通过有倾向性的问题,引出了自己预期的答复)。

自我感知

人的两大动机:

对于积极自信的人而言,二者相辅相成;而对于自卑的人就很复杂:别人的赞美让他们感觉更好,但与他们的自我评价产生冲突(而且他们过了感性阶段,经过理性思考之后会不相信别人的赞美),别人的批评能验证自我评价却让感觉不好,如何满足两方面?有一个【能准确看出他们的缺点,但仍喜欢他们】的伴侣。

人们倾向于寻找能【满足其自我验证需要】的伴侣,即支持他们现有的自我评价(不论好坏)。

印象管理

我们常常有意识/无意识地调整行为,来给他人留下好印象。

当有吸引力的异性在场时:

印象管理的四种常见策略:

一个访客通过社交网络上发的动态和点赞,可以准确地预测这个人的性别、种族、性取向、是否单身等信息,自拍照片尤其能让别人对此人的性格做出准确预测。此外,发过多的自拍可能产生“此人比较孤单、不宜人”的印象。发一些直率的照片(不看镜头且不摆 pose)显得更真诚、产生的印象更好。

自我监督特质的人能够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不同场合,而较低的人在不同场合的行为具有一致性。前者一般朋友更多,然而和朋友的共同点更少(有打网球的朋友、游戏朋友等,但其他方面合不来);前者也能游刃有余地和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但在每个朋友上投入的时间少,因而交情不深。

相比于陌生人面前,人们在伴侣面前不会花太多精力去维持形象(在一起前精致-在一起后邋遢)。

对伴侣的了解

我们对伴侣的了解程度如何?不如我们预想的那样了解。

对伴侣下的判断有多准确,这取决于:

关于你自己,别人可能知道你自己不知道的事:外人的视角不同,可能注意到你自己忽视的行为,同时更客观。关于你自己是否好相处、温暖无私等方面,别人可能与你持不同看法。别人不知道我们自己的经历或烦恼,因而在别人的眼中,我们可能更不焦虑、更自信、更勤勉。别人通常比你认为的更喜欢你、更享受你的陪伴。

沟通

在亲密关系中,由于我们假设伴侣不会误解我们,传达信息更加随意,导致发生更多的人际隔阂:一方想要表达的信息和另一方接收、理解到的信息不一致。

建议:

非言语沟通

非言语行为的主要功能:

非言语沟通的组成元素:

非言语模仿:两个人交谈甚欢时,可能会下意识地模仿对方的动作。如果一个人完全不模仿你,与这个人交往会很有压力。

非言语信息的感知能力:越能准确地感知、解读对方的非言语行为,亲密关系的满意度越高,反之亦然。当由于感知能力不足而导致关系满意度降低时,通常是男方做的不够好。女性相比男性,通常在传达信息、解读信息上更擅长。建议:多看着对方的眼睛,可以提高感知能力。

言语沟通

自我表露: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私人信息。

交流上的性别差异:

关于线上交流:

用词可以反映我们的人格:

沟通障碍

在不快乐的伴侣之间存在一些无效沟通方式,表现在:

怎样安慰经历丧亲之痛的人:

正确地传达我们的意图:

正确地倾听对方:

做到心平气和

相互依赖

社交交换

相互依赖理论:一段关系中发生着社交交换,两人从对方那里各取所需,因而产生相互依赖

在当前关系中的投入也能影响离开/留下,包括财产、来自亲友的尊重、害怕改变、害怕伤害对方等。不快乐的夫妻可能不会离婚,因为怕孩子、父母、朋友会困惑或失望。

CL 随时间的变化:如果伴侣一直对你极好,你的 CL(期望)会逐渐提升,之后同样的好不能再激起你同样的快乐。

关系中的权力:在关系中,CL-alt 更高(更不依赖于当前关系)的一方具有更大的权力

关系中的经济学

长期来看,相比于陌生人之间,长期的伴侣间会对彼此更不礼貌。这具有不好的影响:一句坏话的影响可能比十句赞美更大。为了保持关系满意度,我们需要把回报-代价比例维持在 5:1 左右。

痛苦和愉悦的作用机制截然不同,在大脑中独立作用:这意味着二者可以同时存在,或同时不存在(单调乏味的生活虽无风险,但也没有快乐),因此回避了冲突不等于制造了乐趣。为了防止生活变得无聊,需要不断地寻找新的方式来促进两人的个人成长(新兴趣、新技能、新经历等),一起踏上新奇的冒险之旅。

在一段新开始的亲密关系中,首先满意度会快速上升,之后会经历一段瓶颈期(双方调整、适应相互依赖的生活)

关系中投入、回报的公平性会影响满意度:例如家务的分配上,很多婚姻中女性承担更多家务,导致女性的不满度上升,因此建议丈夫要多做点家务。

持女权思想的女性相比传统女性,对男性的敌意更少,亲密关系也更稳定。

友情

友情是无可替代的快乐源泉。实际上,人们与朋友共处会比与家人(包括配偶)共处更加快乐(最快乐的是配偶和朋友同时在场)。

友情与爱情的区别:爱情额外包括了对伴侣的着迷、性欲和更强的占有欲,忠诚和相互帮助的义务更强;友情的公开表示更少,朋友相比伴侣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更少。

朋友对你潜在影响十分巨大:有一个快乐的朋友更可能会变得快乐(每多一个快乐的朋友+15%可能性,朋友的朋友里每多一个快乐的人+10%可能性);朋友体重增加,你的体重也增加的可能性+57%。

社会支持:朋友提供的精神和物质帮助。

一生中对友情的需求变化:

友情的个体差异

女性间的友情更多情感分享和自我表露(“面对面”),男性间友情更多共同活动(“肩并肩”)。因此女性间的友谊会更亲密,而男性往往缺少这种亲密朋友。

男女之间可以成为亲密的朋友吗?可以,且在大学生中很常见。然而大学毕业后,这种友谊很难保持亲密。为何?

友情中的困难

超过 80%的人经历过社恐(Shyness):在社交场合下感觉不自在、尴尬等。

线上交流无法替代线下社交,几乎所有真正有意义的人际交往都发生在线下。重度社交网络用户更容易感到孤独、抑郁。

(美国)97%的人有过婚前性交,平均破处年龄 17。

影响性爱频率的因素:

多沟通:一些夫妻羞于谈性,只用动作来表示意图,结果总体上满意度不高。

矛盾

亲密关系中,矛盾往往不可避免。产生矛盾冲突的影响因素:

错误的观点:脾气是无法控制的,愤怒时必须要发泄出来,憋着不好 ❌